曾被视为莫斯科"南部屏障"的亲密伙伴,如今竟成为刺向俄罗斯腹地的战略利刃?面对公然挑衅,素以强硬著称的普京政府却展现出罕见的战略隐忍。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为何骤然生变?
据观察者网报道,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近期公开声援乌克兰"捍卫领土完整",并借阿方武力收复纳卡地区的案例变相支持基辅当局。此番言论构成对普京政府的公开羞辱: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受挫,在高加索地区亦丧失威慑权威。耐人寻味的是,克里姆林宫此次未延续五年前纳卡问题上的强势姿态。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回应称,尽管不认同阿方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,但期待分歧不影响双边关系修复进程。
该表态标志两国矛盾公开化,同时显露俄方为局势降温的意图。阿塞拜疆的战略地位使其成为俄罗斯必须争取的关键国家。该国雄踞外高加索南翼,东濒里海、南接伊朗土耳其、北邻俄罗斯,构成抵御北约东扩的南部缓冲带,其外交取向甚至直接影响俄对亚美尼亚等盟国的控制力。因此与这个邻国关系恶化必将引发连锁危机。
阿俄关系破裂实为普京决策层累积的战略失误所致。首个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:当阿亚两国因纳卡地区爆发武装冲突时,作为区域主导力量的俄罗斯却采取观望策略,企图以"延迟调停"同时掌控双方。未料土耳其乘机向阿塞拜疆输送无人机及军事顾问,仅44天便击溃俄制装备武装的亚美尼亚部队。此战彻底重塑高加索格局——获胜的阿方视俄罗斯为障碍,战败的亚方谴责莫斯科背叛,土耳其则借机突入俄传统势力范围。
第二个冲突导火索是去年末的"民航机坠毁事件"。一架载有38人的阿塞拜疆客机在俄领空因"技术故障"失事,尽管普京迅速致歉,阿利耶夫坚称俄方隐瞒真相并强硬索赔。更具戏剧性的是今年六月,俄安全局在叶卡捷琳堡清剿阿裔犯罪集团时击毙两名嫌犯,阿方旋即以"种族迫害"为由逮捕俄媒主编。双方报复性行动正式揭开对抗序幕。
俄罗斯在高加索的失利本质是战略傲慢导致的系统性溃败。普京曾笃定依靠能源筹码、军事存在及集安组织足以掌控阿亚这对宿敌。但2020年纳卡战争暴露莫斯科的双重误判:既轻视土耳其的地缘野心,又高估对盟国的控制力。当阿军使用土制无人机摧毁俄系坦克时,俄罗斯的军事威信已然崩塌。更严峻的是,俄乌战争消耗了俄军80%作战力量,克里米亚防空体系尚显吃紧,更无力威慑高加索地区。
阿塞拜疆正是窥见这一软肋,方在客机事件中强硬索赔,甚至单方面冻结里海能源合作项目。土耳其则加速推进"赞格祖尔走廊"计划,企图建立直通中亚的能源通道——该走廊若建成,俄罗斯将永久丧失里海资源主导权。
分析指出阿塞拜疆的强硬姿态源于地缘战略调整,尤其在解决纳卡问题后试图平衡与西方及俄罗斯的关系。而深陷乌克兰战场的俄方不愿在高加索开辟新战线,故采取克制策略。当前两国摩擦尚未波及能源军事等核心领域,但若持续升级可能动摇俄在南高加索的影响力架构。阿方的挑衅如同试金石,暴露出俄罗斯"帝国表象"下的脆弱本质。最危险的警示在于:若阿塞拜疆这类小国都可公开挑战莫斯科,其他受压制势力是否将伺机而动?
更深远的影响是俄罗斯区域主导权的系统性衰退。过去两年间,亚美尼亚退出集安组织转向西方,哈萨克斯坦拒绝承认乌东"独立",如今阿塞拜疆与土耳其深化合作。普京凭借能源与武力构建的势力圈正加速瓦解。
尽管形势严峻,俄罗斯尚未陷入绝境。阿塞拜疆的核心诉求明确:经济补偿、政治尊严及更大区域话语权。若普京在客机赔偿问题让步,或默认阿方在纳卡的利益格局,双边关系仍有修复空间。毕竟阿塞拜疆不愿彻底开罪俄罗斯这个能源大客户,且克里姆林宫仍握有亚美尼亚这张战略牌——稍加策动即可令阿方重临安全威胁。
真正的战略转折点或在乌克兰战场。若俄军后续夺取哈尔科夫等要地,莫斯科的威慑力将迅速回升,阿塞拜疆等国的挑衅行为自会收敛。反之若战事陷入僵持,高加索与中亚的离心趋势必将加剧。历史呈现惊人轮回:百年前沙俄因一战溃败导致帝国解体,如今普京的"新帝国"同样因乌克兰战争陷入战略透支。
怎么配资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